8年首次!胜利油田上半年盈利!石油与新能源“双赢”

7月22日,胜利油田2022年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发布了“半年报”,油气生产运行平稳,生产原油1160.97万吨、天然气3.66亿立方米,均超计划运行,2014年低油价以来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1160.97万吨原油产量,约占中石化上半年国内原油产量七成。

  1. 上半年新增探明储量5500万吨
    中石化发布《2022年上半年生产经营业绩提示性公告》,按照公告发布的换算比例,上半年中石化完成油气当量产量3292.65万吨(国内+海外)。其中,国内原油产量1695.64万吨。
    胜利油田上半年生产原油1160.97万吨,约占中石化上半年国内原油产量的68.5%。
    今年,胜利油田在端牢能源饭碗上持续发力,聚焦油气开发,持续加大风险勘探、预探力度、聚焦规模增储和商业发现,持续向页岩油、深层、超深层拓展发力,上半年新增探明储量5500万吨。
    开发上,做实事前算赢、过程跟踪、事后评价,确保资金投入高质高效,新区做大效益增量规模,老区盘活存量提质增效,自然递减率连续五年控制在9%以内。
    胜利油田抓住国际油价回升的契机,谋划原油超交绩效奖励、原油超交成本奖励、高成本单元合作开发、增量稠油注汽资金补贴等四项原油上产激励政策,通过强化价值引领,加大政策激励,把开发单位“上得去”的主动态势转化为“稳得住”的产量胜势。前5个月,6家单位超产6.12万吨,均获得专项奖励。
    胜利油田与工程公司合力打造“合作开发2.0版本”,建立以“评分排名、激励约束、双向优选”为重点的新井钻井市场管理工作机制,充分盘活双方低效闲置资源,引领钻井队向价值创造聚焦,优质高效打好井,共同做大油藏经营“蛋糕”。上半年,钻井周期同比降低6.1%,压裂产能同比提高13.4%。
    统筹胜利油田分公司、管理局、工程公司、石化总厂四个板块自营能力,推进“四大板块业务互供”,巩固现有存量业务,统筹板块资源优势,加大外委业务由外转内,合力降低外委费用,提升板块整体价值创造能力,上半年签订合同额达10.8亿元。
    推动扭亏脱困,对子企业、管理区、专业化治理采取不同策略,上半年,子企业、管理区亏损面和亏损数量持续降低,高成本区块减少4个。
    探索“揭榜挂帅”运行机制,向国内23家高校、科研院所“张榜”广发“英雄帖”、“揭榜”汇聚天下才、“评榜”问效解难题,跨领域、跨系统、跨单位推进协同创新。目前,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6家院校成功“揭榜”。
    对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发布的高质量发展质量标准体系,胜利油田上半年自我打分86分,科技创新和企业运营依然是两大短板。下一步,将从挖潜增效和扭亏治理、资产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发展运营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发力,努力完成全年原油生产经营任务。
  2. 新能源产业实现盈利
    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消息,今年一季度,胜利油田新能源产业实现盈利。胜利油田新能源项目管理高级专家、工作专班负责人李相远介绍,新能源产业实现盈利,源自于环境迎来利好、项目形成规模、产业具备基础,根本原因还是我们的观念在加速转变、理念在持续更新、模式在不断开拓创新。
    胜利油田新能源运行项目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余热、地热、光热、多源微网、空气源热泵等7大类项目。近年来,这个油田将新能源业务聚焦高端化、市场化、规模化经营导向,锚定油田双碳目标,优化项目运营管理。
    2021年,他们强化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构建了“工作专班总体统筹、新能源中心建设运营、机关部门协调服务、直属单位联动推进”的运行模式,在新能源产业发展全链条、项目运行全周期中协同发力、整体联动。
    这个油田将新能源发展导入油气生产应用场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清洁供电、清洁供热、绿氢制供、储能配套、脱碳固碳融合创新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实现各种能量都能吃干榨净、各类元素都能充分利用、各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
    新能源项目建设初期投资大、投产见效较慢、资金回收周期较长,新能源产业良性发展需要依托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在项目规模化建设方面,新能源工作专班迅速推进,针对不同油气生产用能场景,编制标准化配套施工图册,持续压缩项目建设周期,使分布式光伏单兆瓦工期由最初的80天缩短至45天。
    他们还强化市场研判,在市场低价时提前储备了65兆瓦的光伏组件,相比一季度末市场价节省了260万元的采购成本。一季度,建成10个光伏项目并全部按期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占该中心总盈利的80%。
    通过牢牢把握住国家双碳目标和油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契机,依靠“产业规模化发展”和“项目精细化运行”两条腿,胜利油田成功打造了新能源项目盈利模式。一季度新增光伏装机12.88兆瓦,光伏发电3817万千瓦时,实现收入同比增加1976万元。
    胜利油田将继续加大地热大开发、余热全替代、光热大推广,到“十四五”末,新增地热余热供热能力440万吉焦,光伏风电年发电能力30亿千瓦时,绿氢制备能力1万吨,新能源消耗占比达到20%以上。
error: 内容禁止复制 !!